医用气体管道系统负责输送氧气、负压吸引气体、压缩空气等医用气体。该系统在设计上极为精密,管道材质符合医用标准,具备耐腐蚀性和良好的密封性,保障气体无泄漏。管道布局科学合理,沿着医院建筑结构巧妙铺设,既保障气体能快速、稳定地输送到手术室、病房等各个用气点,又兼顾了美观和维修便利性。同时,系统配备完善的监测和报警装置,确保医用气体供应的安全、可靠,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。
管道走向必须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、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等。GB 50751 – 2012《医用气体工程技术规范》对医用气体管道的敷设位置、坡度、支撑间距等都有详细规定。管道走向还要符合医院的整体规划和功能分区要求,与医院的建筑结构、消防系统、通风系统等相协调。
医用气体管道应与电力电缆、通信线路等分开敷设,避免电磁干扰。一般要求与电力线路平行敷设时保持至少 0.5 米的间距,交叉时应保持 0.3 米以上的距离。
同时,要避免与热水管道、蒸汽管道等热源靠近,防止因温度过高导致气体膨胀或管道材料性能下降。与热水管道平行时,间距宜在 0.2 – 0.3 米以上。
管道走向不能穿过易燃易爆物品仓库、配电室等危险区域。在穿越防火墙、楼板时,要设置套管,并采用防火封堵材料进行密封,确保在火灾发生时,管道不会成为火势蔓延的通道。
管道走向应满足用气需求,考虑各用气科室和设备的位置,如手术室、重症监护室 (ICU)、普通病房、口腔科、急诊科等。管道应尽量以直线走向从气源端通向用气端,减少弯头和阻力损失。应便于工作人员进行日常的检查、维修和更换。在管道的适当位置设置阀门和检修口,阀门间距不宜过长,一般控制在 30 – 50 米左右,以便在局部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切断气源进行维修。
医用气体管道应尽量隐蔽敷设,避免影响医院内部的美观。在病房区,管道通常敷设在吊顶内,通过垂直管道井与各楼层连接。虽然管道进行了隐蔽处理,但在管道的进出口、阀门处等关键位置应设置清晰的标识,标明管道内气体种类、流向等信息。